
本期“书香政协·梁溪夜读”栏目
将为您讲述
《风骨——东林书院讲学生活丛谈》中
东林书院内
书院大门、石牌坊、仪门
背后的历史故事
听!文史推广人为您讲述……
朗读:邓蕴华(区政协委员,无锡市清名桥中学副校长)
1
展开剩余80%
书院大门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门屋面阔三间。门前原有七箭河、河边建有石级码头,专供水路前来的学子、宾客泊舟上岸之用。之后,大门及门屋几经兴废。
▲ 东林书院大门
门额“东林书院”四个大字,是请无产阶级革命家、曾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全国政协副主席的无锡名人陆定一(1906-1996)亲笔重书的。门联“此日今还再,当年道果南”,则与书院创始人杨龟山先生的典故有关。
2
石牌坊位于书院大门与仪门之间的主甬道上,为四柱三间五楼式的高大石坊,而且是清乾隆年间遗存下来的原物,故又称乾隆石牌楼。
▲ 东林书院石牌坊
3
仪门及门屋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天启年间被毁,崇祯二年(1629),时任东林书院山长的吴桂森捐资重建,并提门额曰“东林精舍”。之后,又经多次修缮和重建。
▲ 仪门
门厅后墙的墙门之上,里外两面还各嵌置有砖刻门额四块。里面南向为“东林精舍”四个石青色大字,外面北向则为“洛闽中枢”四个石青色大字。
▲ 仪门后墙门内侧题额“东林精舍”
▲ 仪门后墙门外侧题额“洛闽中枢”
以文聚力
以史资政
凝聚共识
开创未来
供稿:区政协学法委
发布于:北京市
最新配资平台导航,富鑫中证配资,红涨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