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建设·委员说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今天,跨越时空的抗战精神,依然是滋养青少年健康成长、凝聚民族力量的精神财富。如何让抗战精神从历史记忆转化为当代青少年的精神底色,教育作为精神传承重要载体,肩负着回答好这一命题的重大使命。本期民生·教育专版特邀全国政协委员与专家学者共同聚焦抗战精神在青少年学生中的弘扬和传承。
——编者
全国政协委员、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院原院长沈志华:
以抗战精神赋能当代青少年的精神成长
展开剩余87%本报记者 朱英杰
抗战精神彰显“团结的伟大力量”。抗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民族空前大团结”,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工人捐设备、农民捐粮食、学生投笔从戎。在当今社会,尽管地域和观念的差异有时可能会带来一些交流上的挑战,但这对于青年来说,是一堂生动的“团结课”:它告诉大家,民族的命运是“休戚与共”的,个人的前途永远和国家紧密相连。“团结”不是抽象的词汇,而是相互扶持、携手共进,共同抵御艰难险阻的实在情感。
——沈志华
抗战精神为青少年注入强大的精神基因
人民政协报:2014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指出,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结合当前一代青少年成长特点,您认为抗战精神的丰富内涵,对引领青少年塑造正确价值观有何意义?
沈志华:习近平总书记对抗战精神的精准凝练,为当下正处于成长关键期的青少年塑造正确价值观、塑造健全人格提供了极为珍贵且有力的精神指引。首先我们要认识当代青少年的特点,他们思维敏捷、富有创造力,对新事物充满好奇,有着强烈的探索欲和自我表达需求,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展现出独特的个性与活力。
不过,成长于信息爆炸时代的他们,也面临着一些成长中的挑战,比如部分青少年可能存在历史认知不够深入、面对困难时韧性不足,以及在纷繁复杂的价值观面前容易迷茫等问题。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抗战精神的深厚内涵对青少年成长具有极其重要且深远的现实意义。
“爱国情怀”为青少年指明了人生的发展方向,让人生有了坚实的根基;“民族气节”铸就了青少年的精神风骨和道德底线,让人格有了高尚的品质;“英雄气概”赋予了青少年勇往直前的勇气和担当,让行动有了强大的力量;“必胜信念”滋养了青少年的心理韧性和乐观精神,让前行有了温暖的光芒。
因此,在我看来,弘扬抗战精神就是为青少年注入这四种强大的精神基因,帮助他们在多元价值观的浪潮中坚定正确的方向、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在生活的压力下保持积极的心态,最终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助力青少年唤起共难的历史记忆、看到团结的伟大力量
人民政协报:当前青年一代成长于和平年代,对战争历史的直接感知相对较弱。您认为在这一背景下,向青年讲好伟大抗战精神,对于筑牢其爱国主义信念、厚植民族情感具有怎样的独特价值?
沈志华:您提出的这个问题,精准抓住了和平年代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关键所在。在和平时期对青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必须要有鲜活的载体作为支撑,而抗战精神正是“爱国”这一理念有血有肉、有分量的载体。
首先,抗战精神为爱国精神注入了丰富内涵,提供了重要的时代价值支撑。抗战的核心是“救亡图存”,旨在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捍卫的是中华民族的生存权、发展权,守护的是华夏文明的火种。这一历史事实直接回应了青年“为什么要爱国”的疑问:我们脚下的土地、传承的文化,是先辈们用血肉之躯从侵略者手中夺回来的,爱国本质上就是守护“自己的家”。
其次,抗战精神树立了令人敬仰的奉献榜样。抗战中的英雄事迹,无不彰显着伟大的奉献精神。英雄们有人放弃原本安稳的学业,投身到充满危险和不确定性的抗日斗争中,有人舍弃温馨的家庭,有人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以这样的抉择,告诉青年:爱国不是“喊口号”,而是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担当”。这种震撼力远超说教,能在青年心中树立起精神丰碑。
再次,抗战精神赋予爱国“坚韧不屈的品格”。抗战持续了14年,是在装备远远落后于敌、物资极度匮乏,同时还面临国际舆论的不利态势、国内部分势力妥协投降等重重绝境中“熬”出来的胜利。抗战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取得胜利,彰显出的正是坚韧不屈的爱国精神。这会让青年明白:爱国不是国家强大时的“锦上添花”,而是遇到困难时的“风雨同舟”。就像如今我们面对芯片制造等科技领域被“卡脖子”、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复杂多变等问题时,这种“不放弃、不服输”的精神,能让青年的爱国信念不随外界变化而动摇,变得更加稳固、坚定。
人民政协报:当代青年一代是“个体意识”较强的一代,能否借助抗战精神的教育传承,引导他们更加理性地认识到“个体与民族的共生关系”。
沈志华:抗战精神是一套“情感张力十足的解码器”。它能把“爱国”从课本上的词汇,解码成先辈们在面对国家危亡时毅然投身抗战的具体选择、在艰苦战斗中发生的感人至深的鲜活故事;把“民族”从地理、文化概念,解码成“四万万同胞用血肉筑成的长城”。这种解码过程,提供了其他教育形式难以复制的情感浓度、历史深度和道义力量。
其一,抗战精神能唤起“共难的历史记忆”。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往往源自“一起扛过难”的记忆。抗战是全民族的苦难,也是全民族的抗争。无论是东北抗联在雪林中的苦战、台儿庄战役的血战到底,还是淞沪会战中广大将士的英勇抵抗、狼牙山五壮士的视死如归,当青年为这些历史感到悲愤、振奋时,会自然产生“我们的先辈曾一起战斗”的共鸣。这种情感链接能够强化“我是中华民族一分子”的归属感。
其二,抗战精神彰显“团结的伟大力量”。抗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民族空前大团结”,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工人捐设备、农民捐粮食、学生投笔从戎。在当今社会,尽管地域和观念的差异有时可能会带来一些交流上的挑战,但这对于青年来说,是一堂生动的“团结课”:它告诉大家,民族的命运是“休戚与共”的,个人的前途永远和国家紧密相连。“团结”不是抽象的词汇,而是相互扶持、携手共进,共同抵御艰难险阻的实在情感。
更重要的是,抗战精神能“塑造文化自信的根魂”。抗战精神中“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气节,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孕育出的“民族风骨”。青年了解这些后,会知道自己的先辈不是“沉默的羔羊”,而是有铮铮铁骨的英雄。这种认知能够纠正对自身文化认知的偏差,让民族自豪感从“表面的骄傲”转变为“对自身历史的深刻认同”,这是最深厚、最持久的民族情感。
助力青少年从爱国的情感共鸣到报国的实践自觉
人民政协报:抗战精神传承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紧密相连,您认为应如何引导青少年从抗战精神中读懂“爱国不是口号,而是行动”,将爱国情感转化为报国实践?
沈志华:要引导青少年从抗战精神中精准把握“爱国需以行动践行”的深刻内涵,助力他们实现从“情感共鸣”到“实践自觉”的关键跨越。核心在于做好“三个转化”:一是将宏大的抗战精神转化为青少年能够真切体悟的认知,让他们对抗战精神形成更直观、更深入的理解;二是把抽象的爱国情感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实践路径,使青少年明确知晓如何将爱国之情转化为实际行动;三是把历史中的榜样力量转化为当代青少年可效仿、可追赶的参照,激励他们见贤思齐。如此,方能让爱国真正成为青少年看得见、摸得着、能够切实落实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
引导青少年从抗战精神中汲取力量从而开展践行爱国行动,本质上是一场“翻译”和“赋能”的过程:把历史中的抗战精神“翻译”成青少年能够理解的现代语言,把“国家大义”的宏大叙事“翻译”成个人选择;为青少年提供情感落地的渠道,帮助他们把个人理想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人民政协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各地学校开展了“重走抗战路”“抗战故事进课堂”“红色主题研学”等一系列活动,您怎样评价这些活动?
沈志华:值得鼓励,这些活动以“场域拓展、互动升级、知行融合”为核心模式,促使抗战精神的传承教学形式更加鲜活生动,育人渠道也更为立体多元。
在我看来,系列活动实现了育人实践中的几个维度的创新。一是教学场域创新:从“封闭教室”延伸至“开放历史现场”。二是教学主体创新:从“教师单向讲授”转变为“多主体互动叙事”。三是知识建构方式创新:从“接受结论”转向“探究过程”。四是情感激活与价值内化方式创新:从“知识认知”深化至“全身心共鸣”。
创新的活动模式,也更好地保证了抗战精神教育可以从平面的“知”,转变为立体的“行”与“情”,最终落脚于坚定的“信”。希望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能继续创新教学模式,用更多青少年能接受、能共鸣、能践行的方式,让抗战精神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真正走进他们的心里、融入他们的生活。
责编:朱英杰
制作:王 慧
审核:贺春兰
发布于:北京市最新配资平台导航,富鑫中证配资,红涨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